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一览:

国学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国学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国学包括古文言文以及古诗词等,这种很多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优良的文学作品,如果孩子长期背诵古语言文和诗词,对于他的文化内涵的提升,开阔眼界,都是有很大的帮助。

1、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国学经典的诵读不仅能培养中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而且会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坚持诵读国学经典,亲近国学精粹,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会提升我们中小学生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2、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国学经典对于帮助中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都有极大裨益。“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中华文化的许多经典言论和思想流传至今,在道德修养、待人处事、修身治学等方面都有生动而独到的论述。

3、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国学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国学精粹,为今后一生铺垫正确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播撒民族文化的种子。

4、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

国学教育,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利于育人德为先的养成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远大的崇高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什么是国学教育

近十年传统文化有些热,国学有些热,这是事实。但即便是很多做学问的人,也常把国学与传统文化混为一谈。正本须先清源,到底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国学教育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传统文化?

简单地讲,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其中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传统社会”,一是“文化”。

“传统社会”,指的就是在现代社会转型之前,长时间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

“文化”这个词,大家用得口滑,使用频率很高。刘梦溪将文化做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

“我把文化分为两部分,一种是生活方式,这是基础性的,它的范围相当广大,它的价值系统属于精神伦理的层面,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美学,这是它精神价值的层面,这是时代的精华。于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在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刘梦溪说。而儒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则是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精神支柱。

什么是国学?

国学这个词汇的出现很早,从《周礼》开始,“国学”一直指的是国立学校。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在晚唐时称“白鹿洞国学”。这明显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

现代“国学”概念出现的最早文献则是在1902年。变法失败后,当时同处湖南的梁启超和黄遵宪,一个被迫远走东洋,一个被革职永不续用后回梅县老家。1902年,黄收到梁启超从日本来的信,梁提出要办《国学报》,黄回信表示反对,认为此时办《国学报》还不是时候。

“注意,这时黄梁通信提到的’国学’,指的就不是国立学校,而是学术的概念。张之洞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梁启超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是’旧学’还是’中学’,说的都是国学,即中国固有的、千年传承下来的’学问’。”刘梦溪提醒大家。

第一次对国学概念做分梳的是胡适。1923年,北大国学门创办《国学季刊》,在发刊词中,胡适把“国学”定义为“国故学”的简称,直接来源于章太炎先生之《国故论衡》。而章先生之“国故学”,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语言、制度、人物、风俗和文学、艺术等,几乎中国古代的所有东西都被包括在“国故”之中。

但这个定义并未被学术界采纳,后面的一二十年中,很少看到有学者把国学解释为“国故学”的,而国故这个词,后来也很少有人使用。大家都把国学当成“中国固有学术”,即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

爬梳“国学”理路后,刘梦溪反戈一问:“如果国学只是这些东西的话,那么,国学跟中国的普通民众有什么关系?如果中国的国学跟老百姓都没有关系,那算什么国学呢?那是专家之学。”

然而,在刘梦溪看来,真正给国学赋予准确而富有生命力之定义的,当属“国学研究会”之“主讲大师”马一浮先生。

马一浮将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之学”。正如马先生所说,“六艺之教固是中国至高特殊之文化。”除了学理内涵的恰切之外,最关键的是,以此定义国学,不仅可以激浊扬清,厘清打着“国学”旗号,糟粕混杂之术士杂学;而且在教育领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国学”学科的课程设置,更能将儒家最醇正之思想精华播撒至普通民众之心田。

可见,刘梦溪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与国学最重要之区别,在于传统文化包容更广,儒释道各家全算;而国学则应单指“六艺之学”。

新儒家之旧途径

张之洞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梁启超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是旧学或新学,中学或西学,“国学”概念与精神就在这先贤的争论中越辩越明。马一浮先生亦曾留洋,通读过《资本论》,最后依然尽其一生研究本土之学问,终成一代学宗。章太炎、胡适之、陈寅恪等亦是以国学为根基,扎实之后才旁览西学,故能得其腠理,为我所用。也许国学之根本重要地位正如刘梦溪先生研究的另一学人——陈寅恪先生所说:“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国学教育是什么?

广义指对对象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引导学习,融会贯通,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当下达到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狭义的指的是对孩子通过经典诵读等手段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分三个阶段走:

(一)诵读《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背诵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二)诵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三)积累了一定量的汉字后,读古典名著。

国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1、什么是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重要著作。

2、什么年龄读经最好?


答:适合胎教以及0—13岁儿童,0—6岁儿童学习效果为最佳,成人同样可以学习,一个成人读了一百遍论语,也是可以开慧,顿悟的。

3、孩子对读经没有兴趣怎么办?


答:循序渐进,初期不要求背诵,听读百遍,自然熟记于心。对孩子来讲,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吃和玩、看动画片、打电脑游戏了。但是读经可以培养孩子静心读书的习惯,还能从经典中获取智慧,习惯一旦养成!智慧奠定!终生受益!


孩子儿童时代喜欢的,长大同样喜欢,很多的兴趣不是表扬出来的。西方教育孩子,喜欢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放弃”,孩子累了,不练琴了,那好吧,随你吧,孩子。其实当时如果坚持了,练习,一年半年,其实练琴就会成为孩子的终身兴趣。所以有些兴趣也是适当地引导出来的。

4、大人与孩子谁觉得经典更容易?


答: 大人是理解记忆方式,先理解后记忆。而0-6幼儿是自然右脑记忆,记经典和记电视上的广告词没有任何区别,更没有难易之分。儿童时期先记下这些经典,在以后的人生中孩子自然会理解、感悟并应用经典的内容。孩子现在记“道可道,非常道”和记下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校,小猫小狗哈哈笑”是一样的。

5、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全部交给学校?


答:每一个人,至少大部分人对现行的教育体制,都心里都怀着不安,不过很少人能自己解决这个不安。目前我们无法改变大世界,让我们去改变小世界吧,从我自己的孩子做起。

我 们想想我们的教材多久没有更新了?浅浅的十几本书,让我们的孩子披星戴月读了六年。不管90,还是80甚至是70后,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哪个学科,都有 一个主角,那就是小明、小刚、小红.....编教材的教育局,居然连名字都懒得换一换。周立波都忍不住说了,现在的我们都长大了,小明,你们现在还好吧...

6、为什么德行教育这么重要?


答:比如同学吸毒,他跟不跟着效仿?同学搞两性乱派队,他参不参与?是否有定力?显而易见,一棵树根扎得深,任由风雨飘摇,否则随波逐流,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根的孩子吧!管好自己的孩子,把读经典的理念分享给身边的人,德行天下,以德为本,厚德载物,是不是我们中华的下一代,是优秀的,有智慧的?学音乐也 好,舞蹈又好,缺失了德行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

7、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专注力会得到提升?


答,内心的宁静,安详,是专注的前提。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静心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8、为什么说读经典能很大程度增加识字量?


答:小学的教学大纲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认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不重复的字1800,论语不重复的字1399个,加起来多少?3199个字,是不是,区区两部书就把国家教学大纲计划的小学认字量给灭了。


而我们的孩子多可怜啊,晚上写,认生字,背课文哪一天是晚上八点之前做完的?哪一天不是早上七点起床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六年,只是认了2500个不重复的字,而且这些字没有生僻字,没有高难字,都是以小猫钓鱼为起点的简单字。六年的付出,你...心酸吗?值得吗?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四十六颗心,去一一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问题重重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千字文》有一千个字,《论语》是一万六千字,《道德经》是五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一年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9、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会爱上阅读?


答:因为读经典习惯以后,产生对文字的喜悦心,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会让孩子强烈爱上阅读。湖南吃辣椒长大的孩子,长大喜欢吃辣椒,北方吃面长大的孩子,长大的主食还是面。人生最初进入习惯的吃的,学的,文字,都会成为一生的习惯。

10、为什么读经能让孩子的阅读速度飞速提升?


答,是的,所有的孩子读经以后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升阅读速度,爱上阅读。50%的读了经典的孩子阅读速度能够一目十行!


大 家都知道一句生活中的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难走的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啊?我们读经典的孩子,读书的起点比别人高,是一开始就站在高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几本经典,来读白话文,不是就是可以一边哼着歌谣,一边走下山的路吗?不但一目十行,还能即时记忆,恍如照相机,一页页把白话文照下来。


读经典的孩子,拿到语文书,一个学期的内容,正常来说是一天可以背完的。

如何开展国学教育

导语:国学教育开展得顺利与否,关键在于能否与现代教育有效地衔接好,能否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国学教育通过培养大批认同中国文化、具有国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如何开展国学教育一:

一、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国学教育,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家长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每天的 同一时间给孩子展示一些关于国学的内容,并且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了解,给大家讲国学故事,这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就可以慢慢地培养了。

二、选择合适的国学书籍。

给孩子进行国学教育,选择合适的国学书籍很关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特点,和孩子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国学书籍,这样的话,孩子在 进行国学书籍阅读的时候,就会比较感兴趣。

三、国学教育的方法很关键。

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不可以采取强制的手段,家长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和方法,常见的国学教育方法有,家长陪孩子每天读国学书籍;给孩子 播放国学教育的`视频;每天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家长给孩子讲国学小故事。

如何开展国学教育二:

一是对国学教育内容要树立合理态度,要择善明用。

坚持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原则。由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度持全盘否定态度,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被割断,造成许多人严重缺乏国学素养,在选择哪些传统文化内容进课堂时产生了困惑。可选择那些适应时代,对今天社会仍然具有积极作用的国学内容进课堂;也可选择当下教育缺少的,而传统文化中具有的内容进课堂。要对其发扬光大,进行创造性转换。创造性转换是探索性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允许失败后继续探索。

二是用现代语言去描述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当然,在实现现代语言转化时,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中具有标识意义的经典语言加以保护,注意维护其神圣性和经典性。如《三字经》《百家姓》《韵律启蒙》等蒙学教材读诵起来朗朗上口,适合吟诵或歌唱,一般而言,不做破坏韵律性的改写。

三是对传统道德进行甄别、扬弃。

儒家传统道德中既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又有反映等级差别、别尊卑、明贵贱以及愚忠、愚孝等方面的封建道德;既要弘扬传统美德,又要摒弃封建道德。所以,当代国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仁”“爱”“善”“中和”这些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的价值与现代道德相衔接,落实到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中,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好,这是一个既严肃又重要的话题。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国学了?国学教育有哪些好处?

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国学是因为:

一、是弘扬先哲智慧。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历代先哲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实践不断总结聚集的智慧,闪烁的思想火花结晶。其内容涵盖了儒、法、道、佛家思想精华,经历史风雨的洗涤,时代年轮的不断扬弃,积淀诸如:《三字经》,仁、义、礼、智、信……等等,可谓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精忠报国、道德理念,家规家风,尊老爱幼,品德修养,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等等,是在不断奔涌历史大潮中久经磨砺的灿烂思想精粹,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奇葩。

二、是当代守正创新,不断进取之基。

在当代,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渗透着国学理念及准则,许多思想理念成分己吸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年轻人对国学精粹认识逐渐提高,他们对国学的理解逐渐加深,他们感刭国学经典,内容厚重,涵盖宽泛,学以致用,用以促实。真正寓学于乐,寓学于用,寓学于创,使中华民族这株古老的国学之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并不断绵延传承。并将国学不断推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国学教育好处:

总体说来,国学节奏较慢,内容其实较难,对道德水平要求较高。年长者容易领悟,年轻人能接受的较少,对国学感兴趣的,都是能心静的学生。现代社会节奏较快,容易心浮气躁,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国学则是一副良药,让人不去攀比,不去烦恼,让人心平气和的去思考自己和国家的未来。其实国家一直在鼓励国学教育,只是现在西方的工业体系在世界范围占据绝对优势,虽然中国的孔子学院已经遍世界开花,但是能教国学的老师也不多,所以显得国学式微。

国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我国实行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近日有位反对设立国学课程的学者在联合早报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旧思想与新文明》的文章,文中说国学教育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却无法教会一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没有公民教育,国学教育是没有灵魂的道德说教。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有失偏颇,其理由有六点:

一是,对于公民教育来说,国学教育才是灵魂,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没有国学教育公民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该学者提出“公民教育是国学教育的灵魂”,这种说法纯属本末倒置。

二是,该学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承认了自己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但在文章后半部分却把传统文化批驳得体无完肤,这篇文章的前后矛盾使作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三是,作者被个别读着孔孟的书,做着男盗女娼的事者,蒙蔽了双眼,以至于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四是,学习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作者只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作者扇了自己的耳光。

五是,作者所强调的权利、义务、法律、道德、人权、社会责任和法制教育,并非在传统文化里面完全没有体现。

六是,作者一再强调公民社会的优越性而大力赞扬之,一再指出传统文化的弊病而全盘否认之,大有弃中国化而附庸西方之嫌。

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传统文化中“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要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他就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补充和实现中国梦的催化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特有的民族,中国之所以能以文明古国的身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的家园,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装上飞翔的翅膀。

什么是“国学教育”?有什么意义?

国学教育到底是什么,其实我认为国学教育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五千年中华文明沉淀下来的浩然之气。

国学教育的意义:

一、对传统思想的精神继承

对于国学,大家一贯认为,是阅读四书五经,或是那些古代典籍,理解他们或者是理解他们的注释等都被大家看作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的标志,典籍中的文字和精神成为了大家判定,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能够出口成章辈出孔夫子曾经说过什么?老子曾经讲过什么这些,他就会被认为是十分具有着国学底蕴的人。

但是我认为,对于国学教育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国学教育的真正内核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最为重要的是,对我国传统思想的精神继承。

二、三方面的精神继承

精神继承之中包括三个方面的继承。

1.是对国学之中,传统道德伦理观的继承。

这些道德伦理观之中有些糟粕,有却也有一些经典的东西,对于现今的个人修养的提升等各方面都具有着十分深入的益处,例如论语之中一些对个人修养的关照的话语等等都是这一类继承。

2.国学教育的继承,我认为是在行为礼仪上的继承。

自古以来我国就自诩为礼仪之邦,一直将里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是在现代以来都将你看作是相对比较落后的东西,这种思维其实恰恰是直接将所有的美好与错漏,都一棍子打死的行为婴儿在判别礼的实质知道仁的实现其实是要礼的制约才能够达到,这种认识恰恰是对国学教育第二方面的理解。

3.我认为国学教育最大的是给人以更宽广的胸怀和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的精神气质。

通读国学的典籍或是认识到国学长存于世的精神,本质上是要理解我们自己的人生,去以一种更大度宽广的胸怀去理解他人的价值,理解每一个活着的人,这,我认为才是国学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

三、回归于人

因而,国学教育我认为最终要回归于人,只有在人本主义意义上去理解国学去教育自己去自我反省才能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不然国学就只能留下噱头。

本文地址:http://bbs.krtving.com/208978.html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